从都市到乡村:大山里的戏剧小镇不是“梦”

  许晓青 白瀛 高皓亮

  两棵伟大的榕树,一棵叫“智榕”,一棵叫“慧榕”。温暖的午后,镇上的老人和孩子习惯聚在榕树下,老人讲、孩子听,说不完的家乡故事。纷歧会儿,榕树旁由老厂房翻新而成的剧场,大戏就要开演,众人脸上写满期待……

  这里是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依山傍水的戏剧小镇。会昌是传统的山地农业县,当地以米粉加工、桔柚莳植及藤器制作著名。2024年,会昌及周边周遭百里的乡亲又多了一个新去向——戏剧小镇。

  来自上海徐家汇的赖声川专属剧场——“上剧场”是设立会昌戏剧小镇的主要提议方。对上剧场艺术总监、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而言,在会昌当地推出全新的戏剧小镇及戏剧季流动,是“反哺”家乡的一项主要事业。

  “这些年,我们从上海这样的荣华都市出发,来到赣南山区举行戏剧新探索,希望不仅为人人提供看戏的时机,更让‘看戏’成为一种生涯方式。让现代戏剧在相对静谧的大山里,有一方土壤。”赖声川坦言。

  年近七旬的赖声川祖籍江西会昌,游子数十年漂流,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时常挂牵。近年来他常携团队往返于上海江西两地,以戏剧文化助力当地墟落振兴。

  “2015年,我们第一次带戏到会昌,发现单是送演出下乡还不够,更主要的是要为当地年轻人提供新的生长时机,或许一些人看了戏,还愿意接受培训,通过戏剧找到适合自己的事情,掌握一门与舞台相关的手艺。”他这样设想。

《狗剩快跑》:喜剧外壳下的青年意识觉醒与理想重构

该剧选择舍弃抗战剧经典的恢弘叙事手法,以喜剧风格为其创新点,但并未将抗日救亡的主旋律诙谐化,也未陷于对小人物悲情的一味抒发,而是着眼狗剩、桃儿、杨三等归德县青年在逐渐深入参与抗战救亡后的成长经历与心灵蜕变

  2017年起,“上剧场”向会昌当地定向招收剧场员工,一批有志于戏剧的年轻人走出大山,到上海徐家汇“学手艺”,朱忱是其中的一个。

  “当采茶戏里的乡音在《暗恋桃花源》的话剧舞台上响起,我的眼眶湿润了。”在会昌县城出生并长大的“95后”调音师朱忱整个春节都在戏剧小镇“盯现场”。朱忱不到30岁,由于戏剧,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上剧场”,她的运气悄然改变。

  18岁那年朱忱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从江西会昌到湖南长沙,对在山间小县城里长大的她来说,已是“千里迢迢”。但“更远的路”还在后面。本科结业那年,恰逢上海“上剧场”定向招收会昌籍员工,朱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拖着行李箱坐上火车赶去应聘,捉住时机的她在“上剧场”一干就是七八年。

  “从小县城到多数市,我学到了许多,‘上剧场’的团队还支持我在业余辅修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录音专业,我很快拿到了自己的第二张本科文凭。”朱忱告诉记者。

  就在“上剧场”推动筹建会昌戏剧小镇的五六年时间里,朱忱已发展为一名专业的舞台调音师。当戏剧小镇即将启动时,她又下刻意告辞上海,回到会昌老家介入这个新地标的运营。

  “我们把剧场的理念和文化带回老家,辅助这座县城焕发新生。”朱忱掌握的手艺,现在可以“反哺”家乡,既可以近距离陪同家人,也有了戏剧小镇上的稳固事情,对未来,她信心满满。

  近年来,舞台戏剧艺术为年轻人缔造了新的就业时机。会昌戏剧小镇就是这样的缩影,小镇入口处的和声戏剧手艺学院,已按设计启动招生,预计每年可培育舞台技工百余人。

  又是午后,青砖黛瓦的小镇老宅里,传来各地学子来到会昌一起诵读《暗恋桃花源》剧本的琅琅书声。榕树下聚起更多好奇的人们,大山小镇里的戏剧梦,不再是梦。

[
责编:张晓荣
]

原创文章,作者:C5C9游戏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5c9.com/67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