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县小邵寺村:一张方田图 四代种粮人

  新华社石家庄3月10日电 题:河北献县小邵寺村:一张方田图 四代种粮人

  新华社记者王民

  惊蛰事后,河北献县小邵寺村3600多亩方田内农机奔忙,甜睡一冬的粮田在春耕中苏醒。

  在村民张秋江眼里,这幅现实版“方田图”誊写着希望和责任。“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仅国家平稳,老国民心里也平稳。”张秋江感伤地说。

特写:一粒种子里的“国之大者”

从杂交水稻到耐盐碱小麦,从大海之滨到沙漠深处,科技创新让种子能在更广阔的土地生根发芽,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一粒小种子,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承载百姓民生的大希望。

  小邵寺村有一张绘制于1975年的方田图,这个“村宝”虽有些破旧,却被全心装裱,田、井、路、树、水利设施清晰可见。50多年来,方田图不仅见证了墟落生长,也承载着张秋江一家四代人孜孜以求的种粮梦。

  第一代“温饱梦”。上世纪60年月,小邵寺村十年九涝,小麦亩产仅100多公斤。1968年,村里举行方田刷新,张秋江的爷爷介入其中。他们耗时7年,用铁锨、扁担、小推车,刷新几千亩方田,小麦亩产提高到三四百公斤。为划清各队生产区域,村会计在自行车上拴布条,沿着地边丈量,于1975年手工绘制方田图。往后,方田图成为小邵寺村民的精神图腾。

  第二代“致富梦”。上世纪80年月,张秋江的父亲张学华接过方田图,推行包产到户,提高人们种田起劲性。吃饱了肚子,村民最先种棉花,村里出了不少万元户,许多家庭置办了三马车、拖沓机、小型农机具,农业生产实现半机械化。

  第三代“科技梦”。2010年,张秋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引进农业开发项目,科学设置电力、管网设施,拓宽、硬化田间路,让大型农机具开进农田;组建现代农业园,推行土地流转,托管闲散土地,育良种、强治理,把小邵寺村建成了产粮树模基地。全村一年两季粮,亩产达1200公斤,年产粮370多万公斤。

  第四代“振兴梦”。张秋江的儿子张晗是个“90后”退伍兵,成为小邵寺村新任党支部书记。他把自产的小麦磨成面粉、注册商标,在县城开起快餐店,卖面粉、蒸馒头。近两年,张晗又确立农业开发服务公司,网络农村茅厕粪污和农田废弃物,加工成有机粪肥,让耕地吃上“营养餐”,产出更多优质粮。

  现在,越来越多像张晗这样的年轻人回归农业,他们理念先进、头脑天真,以农业为职业。在张秋江看来,方田图蕴含的精神正熏染着下一代,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新农人将种粮责任薪火相传。

【编辑:田博群】

原创文章,作者:C5C9游戏开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5c9.com/11724.html